在火箭军方阵里,有这样一支神秘的部队。他们常年和岩石打交道,不论走到哪儿、去做什么,都不能告诉别人。
他们走过祖国大江南北,忙着为导弹武器“筑巢”“安家”,创造着一项项工程奇迹。
立秋了,一早一晚,阵地外的风多了几分寒意。但在火箭军某部的一个工区,一场施工会战正在岩层深处打响。
“注意,前方出现破碎层石质!”刚刚爆破的一处掘进断面上,遭遇施工不良地质“特情”。
“党员突击队跟我上!”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由5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迅速出动,驾驭高空作业车抵近观察排除险情。
大家集智攻关,制定了一套完备的处理方案。官兵经过数个小时连续奋战,为岩层穿上了一层厚厚“铠甲”!
近年来,被誉为“导弹筑巢人”的导弹工程兵,与大山为伍,与岩石为伴,每天都在经受考验。
“平台车往上升一点!”在一处高空作业现场,4名官兵正在狭窄的空间进行风管安装作业。通风组长尹东亚站在最里面,用力托举着风管。
尹东亚是个腼腆的“川娃子”。那年,他追寻着该部抗震救灾部队的身影来到这里,扎根深山已经10多年。
一次施工,面对地表暴晒后穿着作业鞋都烫脚的高温,尹东亚带领作业班组一干就是一整天。他说:“工期不等人,我们习惯了战斗!”
近年来,随着新装备、新技术米乐M6 m6米乐的引进,国防施工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效能型转变,该部官兵也从“传统工兵”向“科技工兵”转型。
为此,他们坚持科技引领、全员创新,加紧培养“小能人”“小创客”队伍,打造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骨干人才。
那一年,某国防工程迎来施工高峰,需要大批量的某型号钢板,这让打孔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使用传统手电钻方式打孔效率有限,成为制约施工的卡脖子环节。
一级军士长崔道虎查阅10多本资料,修改几十遍图纸,反复调研试米乐 登录入口验,最终成功研制出钢板自动冲孔机,使施工效率提升了十几倍。
越来越多的官兵加入创新队伍,一项项革新成果广泛应用到日常施工中,有力推动国防工程建设加速发展。
这些米乐M6 m6米乐年,导弹工程兵接续奋斗,把创新构想融入导弹阵地,打造一个个高质量国防工程,为导弹飞天铸就过硬的阵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