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共对7个气隙进行了成像,并给出了第3个气隙的线发射密度。(a)脉冲源和(b)交流源的放电图像比较,交流源和脉冲源的线 a.u.(相对单位) 。注意:气隙旁边的光是由透明石英管的光折射和反射产生的。对于两种光源,曝光时间固定为200 μs(一个周期)。以上等离子体图像由中智科仪IsCM米乐M6 m6米乐OS相机拍摄。
为了可视化放电的空间分布,应用了短曝光成像。曝光时间固定在200 μs,对应一个周期,成像区域为45 × 30.5 平方毫米,包括总共七个空气间隙。如图2(a)所示,对于交流DBD,放电丝非常明显,几乎均匀分布在空气间隙中,间隔约1 mm。与此同时,脉冲DBD的放电更加均匀,但整体发射强度似乎更弱(图2(b))。
研究米乐M6 m6米乐发现,通过提高电压幅度、缩短脉冲上升时间以及增加气流湿度和温度,可以增强光栅式DBD的单脉冲放电能量。相反,提高频率则会降低放电能量。这些发现与先前关于脉冲放电的报告一致。比较了脉冲源和交流源消灭微生物的性能。脉冲源在低频率(1 kHz)下产生的Z值低于交流源,但在某些情况下略高。这表明脉冲源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更优。建议将特定输入能量(SIE)作为基于等离子体的空气消毒的剂量参数,而Z值主要取决于湿度。该研究提供了纳秒脉冲DBD等离子体空气消毒特性的基础认识,为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中的高效节能空气消毒提供了理论和工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