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新风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阀门设置在新风装置(200)的新风进风口
其中,当所述新风装置(200)关闭时,所述阀门本体(100)自动关闭所述新风进风口
翻转部(40),设置在所述阀门本体(100)上,所述阀门本体(100)可通过所述翻转部
其中,所述翻转轴线水平设置在所述阀门本体(100)上,并且将所述阀门本体(100)划
分成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翻转轴线上方,所述第二部分位于翻转
所述阀门本体(100)包括:第一遮挡部(10)、第二遮挡部(20)与连接部(30);
其中,所述连接部(30)设置在所述第一遮挡部(10)与所述第二遮挡部(20)之间,以使
所述第一遮挡部(10)的重心与所述第二遮挡部(20)的重心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其中,当所述翻转部(40)位于所述连接部(30)上时,所述翻转部(40)与所述第一遮挡
部(10)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翻转部(40)与所述第二遮挡部(米乐 登录入口20)之间的距离,以使所述第二
所述连接部(30)的长度为所述新风进风口(210)截面最大长度的5‑20%。
所述第二遮挡部(20)的重量为所述阀门本体(100)的重量的60‑80%。
翻转轴孔(41),沿所述翻转轴线对称设置在所述阀门本体(100)的两侧,用于与所述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部(40)还包括:
轴孔开口(42),开设于所述阀门本体(100),且与所述翻转轴孔(41)连通,所述翻转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部(40)还包括:
导向部(50),设于所述轴孔开口(42)远离所述翻转轴孔(41)的一侧,用于引导所述翻
其中,所述新风阀门通过所述翻转轴(22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新风进风口(210)。
市场的主流。目前新风功能的实现方式是利用风机风道组件中风叶旋转形成负压,经过连
通室内外的新风管把室外空气吸入室内。但是当不需要使用新风功能时,由于新风管与室
外连通,室外刮风或者大气压强高于室内时,都会使室外空气灌入室内。当室内外温差大,
且新风无温度调节处理时,室外灌入的风会引起人体不适感。此外,室外风由于风向多且不
连续,经新风管灌入时,空气在管内振动产生空腔音并传递至室内,引起噪音污染。
进电机驱动的阀门。但是,使用步进电机控制阀门会使新风装置成本增高,安装效率及可靠
性降低,维修困难。为了降低维修成本及提高安装效率,相关技术提出一种无电机的新风阀
门,在新风功能关闭时,该阀门利用重力关闭新风管管口阻挡室外风倒灌;在新风功能开启
时,该阀门利用新风的气流打开新风管管口。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无电机的新风阀
一种新风阀门,所述新风阀门设置在新风装置的新风进风口,所述新风阀门包括:阀门本
体,所述阀门本体朝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其中,当所述新风装置关闭时,所述阀门本体自动
作用下自动关闭新风进风口,无需设置电机驱动,提高了新风阀门的安装效率,降低了故障
发生率及维修成本。由于当阀门本体处于关闭状态时,阀门本体与重力方向存在大于零的
预开启夹米乐 登录入口角,因此当新风装置开启后,能够利用阀门本体的预翻转,使得新风风机旋转产生
的负压能够更容易地带动阀门本体克服重力作用翻转,降低新风进风口的开启难度,从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阀门还包括:翻转部,设置在所述阀门本体上,所述阀门
本体可通过所述翻转部绕翻转轴线转动;其中,所述翻转轴线水平设置在所述阀门本体上,
并且将所述阀门本体划分成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翻转轴线上方,
所述第二部分位于翻转轴线下方,且所述第一部分的重量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重量。
阀门本体的预翻转角度。通过将阀门本体的重量分布设置成翻转轴线上方的重量小于翻转
轴线下方的重量,使得阀门本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能够始终与重力方向存在一个大于零的
预开启夹角。其中,第一部分的重量占比越小,该预开启夹角越大,阀门本体受力时越容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阀门本体包括:第一遮挡部、第二遮挡部与连接部;其中,所述
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遮挡部与所述第二遮挡部之间,以使所述第一遮挡部的重心与所述
连接部,能够使得第一遮挡部的重心与第二遮挡部的重心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从而利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翻转部位于所述连接部或所述第二遮挡部;其中,当所述翻转
部位于所述连接部上时,所述翻转部与所述第一遮挡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翻转部与所述
第二遮挡部之间的距离,以使所述第二遮挡部朝着靠近室内侧的方向转动形成所述预开启
部靠近第二遮挡部的一侧,能够将阀门本体的重心偏移至重量占比较大的一侧,从而带动
第二遮挡部朝着靠近室内侧的方向转动,第二遮挡部朝着靠近室外侧的方向转动,实现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长度为所述新风进风口截面最大长度的 5‑20%。
臂,连接部的长度越长,新风装置开启时,阀门本体越容易翻转;与此同时,连接部的长度越
长,新风进风口打开时,连接部截面遮挡的进风面积越大,新风进风量越小。通过设置连接
部的长度为新风进风口截面最大长度的5‑20%,能够在降低阀门本体的开启难度的同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遮挡部的重量为所述阀门本体的重量的 60‑8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翻转部包括:翻转轴孔,沿所述翻转轴线对称设置在所述阀门
轴孔,而非是阀门本体两侧凸起的翻转轴,能够提高新风阀门的结构设计合理性,避免阀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翻转部还包括:轴孔开口,开设于所述阀门本体,且与所述翻
转轴孔连通,所述翻转轴通过所述轴孔开口装入所述翻转轴孔;其中,所述轴孔开口的宽度
的轴孔开口,能够将新风进风口的翻转轴从轴孔开口处装入翻转轴孔,装配步骤简单且方
便,从而能够提高新风阀门的装配效率;通过设置轴孔开口的宽度小于翻转轴孔的直径,能
够新风阀门安装到位后翻转轴从轴孔开口处脱落的问题,保证了翻转部与翻转轴之间的连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翻转部还包括:导向部,设于所述轴孔开口远离所述翻转轴孔
径,因此翻转轴不容易从轴孔开口装入翻转轴孔内。通过在轴孔开口远离翻转轴孔的一侧
设置导向部,能够对翻转轴进行预定位,引导翻转轴装入翻转轴孔,从而降低了翻转轴从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包括:新风进风口,设有翻转轴;如前任
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新风阀门;其中,所述新风阀门通过所述翻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新
(1)当新风装置关闭时,阀门本体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关闭新风进风口,无需设
置电机驱动,提高了新风阀门的安装效率,降低了故障发生率及维修成本。由于当阀门本体
处于关闭状态时,阀门本体与重力方向存在大于零的预开启夹角,因此当新风装置开启后,
能够利用阀门本体的预翻转,使得新风风机旋转产生的负压能够更容易地带动阀门本体克
服重力作用翻转,降低新风进风口的开启难度,从而避免阀门本体打开困难导致新风进风
(2)通过调整阀门本体的重量分布,能够控制阀门本体的预翻转角度。通过将阀门
本体的重量分布设置成翻转轴线上方的重量小于翻转轴线下方的重量,使得阀门本体在没
有外力作用下能够始终与重力方向存在一个大于零的预开启夹角。其中,第一部分的重量
(3)通过将翻转部设置在第二遮挡部或是连接部靠近第二遮挡部的一侧,能够将
阀门本体的重心偏移至重量占比较大的一侧,从而带动第二遮挡部朝着靠近室内侧的方向
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
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
100、阀门本体;10、第一遮挡部;20、第二遮挡部;30、连接部;40、翻转部;41、翻转
轴孔;42、轴孔开口;50、导向部;200、新风装置;210、新风进风口;220、翻转轴。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
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
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阀门。结合图2至图6,该新风阀
门设置在新风装置200的新风进风口210,所述新风阀门包括:阀门本体100,阀门本体100朝
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当新风装置200 关闭时,阀门本体100自动关闭新风进风口210,此时所
述第一方向与重力方向存在大于零的预开启夹角。其中,该第一方向为阀门本体100的高度
可以理解的是,当新风装置关闭米乐M6 米乐平台时,阀门本体100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关闭新风
进风口210,无需设置电机驱动,提高了新风阀门的安装效率,降低了故障发生率及维修成
本。由于当阀门本体100处于关闭状态时,阀门本体100与重力方向存在大于零的预开启夹
角,因此当新风装置200 开启后,能够利用阀门本体100的预翻转,使得新风风机旋转产生
的负压能够更容易地带动阀门本体100克服重力作用翻转,降低新风进风口210 的开启难
进一步的,所述新风阀门还包括:翻转部40。其中,翻转部40设置在阀门本体上
100,阀门本体100可通过翻转部40绕翻转轴线转动;其中,所述翻转轴线水平设置在所述阀
门本体100上,并且将所述阀门本体100 划分成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
述翻转轴线上方,所述第二部分位于翻转轴线下方,且所述第一部分的重量小于所述第二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调整阀门本体100的重量分布,能够控制阀门本体100的预翻
转角度。通过将阀门本体100的重量分布设置成翻转轴线上方的重量小于翻转轴线下方的
重量,使得阀门本体100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时能够始终与重力方向存在一个大于零的预开
启夹角。其中,第一部分的重量占比越小,该预开启夹角越大,阀门本体100受力时越容易翻
进一步的,阀门本体100例如包括:第一遮挡部10、第二遮挡部20 与连接部30。其
中,连接部20设置在第一遮挡部10与第二遮挡部20之间,以使第一遮挡部10的重心与第二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一遮挡部10与第二遮挡部20之间设置连接部30,能够使
得第一遮挡部10的重心与第二遮挡部20的重心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从而利用重心偏移形
举例来说,第一遮挡部10设置在连接部30的一端,且朝着远离连接部30的方向延
伸;第二遮挡部20设置在连接部30的另一端,且朝着远离连接部30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一
遮挡部10与第二遮挡部20的延伸方向相反,且第一遮挡部10的延伸方向于连接部30的长度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遮挡部10为上挡板,第二遮挡部20为下挡板,连接部30
为中折板;上挡板、中折板、下挡板自上而下依次连接形成阀门本体100。具体的,连接部30
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遮挡部10垂直连接在连接部30的第一端,第二
遮挡部20垂直连接在连接部30的第一端,且第一遮挡部10与第二遮挡部20的延伸方向相
进一步的,所述翻转部40位于连接部30或第二遮挡部20;其中,当翻转部40位于连
接部30上时,翻转部40与第一遮挡部10之间的距离大于翻转部40与第二遮挡部20之间的距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翻转部40设置在第二遮挡部20或是连接部30 靠近第二遮
挡部20的一侧,能够将阀门本体100的重心偏移至重量占比较大的一侧,从而带动第二遮挡
部20朝着靠近室内侧的方向转动,第一遮挡部10朝着靠近室外侧的方向转动,实现阀门本
优选的,连接部30的长度为所述新风进风口210截面最大长度的5‑20%。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部30为阀门本体100翻转时第一遮挡部10的力臂,连接部30的
长度越长,新风装置200开启时,阀门本体100越容易翻转;与此同时,连接部30的长度越长,
新风进风口210打开时,连接部 30截面遮挡的进风面积越大,新风进风量越小。通过设置连
接部30的长度为新风进风口210截面最大长度的5‑20%,能够在降低阀门本体100的开启难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翻转部40设置成阀门本体100两侧的翻转轴孔 41,而非是
阀门本体100两侧凸起的翻转轴,能够提高新风阀门的结构设计合理性,避免阀门本体100
进一步的,翻转部40还包括:轴孔开口42,开设于阀门本体100,且与翻转轴孔41连
通,翻转轴220通过轴孔开口42装入翻转轴孔41;其中,轴孔开口42的宽度小于翻转轴孔41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阀门本体100上开设与翻转轴孔41相连通的轴孔开口42,能
够将新风进风口210的翻转轴220从轴孔开口42处装入翻转轴孔41,装配步骤简单且方便,
从而能够提高新风阀门的装配效率;通过设置轴孔开口42的宽度小于翻转轴孔41的直径,
能够新风阀门安装到位后翻转轴220从轴孔开口41处脱落的问题,保证了翻转部40与翻转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翻转轴220的直径略小于翻转轴孔41的直径,以确保翻转轴
进一步的,翻转部40还包括:导向部50,设于轴孔开口42远离翻转轴孔41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轴孔开口42的宽度小于翻转轴孔41的直径,因此翻转轴220不
容易从轴孔开口42处装入翻转轴孔41内。通过在轴孔开口42远离翻转轴孔41的一侧设置导
向部50,能够对翻转轴220进行预定位,引导翻转轴220装入翻转轴孔41,从而降低了翻转轴
210,设有翻转轴220;如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任意一种新风阀门 100;其中,新风阀门100通过
举例来说,当新风装置200处于关闭状态时,阀门本体100由于重心偏移产生预翻
转;此时阀门本体100的第一遮挡部10朝向室外侧倾斜,阀门本体100的第二遮挡部20朝向
室内侧倾斜。当新风装置200开启后,阀门本体100受到室内负压的作用出现翻转,此时第一
遮挡部10相对翻转轴 220朝着靠近室外侧的方向转动,第二遮挡部20相对翻转轴220朝着
靠近室内侧的方向转动,打开新风进风口210。随着阀门本体100的翻转,门本体100与新风
进风口210之间的间隙逐渐变小,当阀门本体100翻转到极限位置时,新风进风口210会阻挡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可通过调整阀门本体100的翻转部40的位置、阀门本体100
的宽度及厚度,来调整阀门本体100翻转极限位置,以确保新风系统200开启后,阀门本体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当新风装置200关闭时,阀门本体100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自
动关闭新风进风口210,无需设置电机驱动,提高了新风阀门的安装效率,降低了故障发生
率及维修成本。由于当阀门本体100处于关闭状态时,阀门本体100与重力方向存在大于零
的预开启夹角,因此当新风装置200开启后,能够利用阀门本体100的预翻转,使得新风风机
旋转产生的负压能够更容易地带动阀门本体100克服重力作用翻转,降低新风进风口210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
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