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平台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风管设计风管内的空气流速-米乐M6平台官方版
风管设计风管内的空气流速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4-12-05
 6.6.5 机械通风的进排风口风速宜按表 6.6.5 采用。 表 6.6.5 机械通风系统的进排风口空气流速(m/s)  6.6.6 通风与空调系统各环路的压力损失应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各并联环路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不宜超过 15%。当通过调整管径仍无法达到上述要求时,应设置调节装置。 6.6.7 风管与通风机及空气处理机组等振动设备的连接处,应装设柔性接头,其长度宜为 150mm~ 300mm

  6.6.5 机械通风的进排风口风速宜按表 6.6.5 采用。 表 6.6.5 机械通风系统的进排风口空气流速(m/s)

  6.6.6 通风与空调系统各环路的压力损失应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各并联环路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不宜超过 15%。当通过调整管径仍无法达到上述要求时,应设置调节装置。 6.6.7 风管与通风机及空气处理机组等振动设备的连接处,应装设柔性接头,其长度宜为 150mm~ 300mm。 6.6.8 通风、空调系统通风机及空气处理机组等设备的进风或出风口处宜设调节阀,调节阀宜选用多叶式或 花瓣式。 6.6.9 多台通风机并联运行的系统应在各自的管路上设置止回或自动关断装置。 6.6.10 通风与空调系统的风管布置,防火阀、排烟阀、排烟口等的设置,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设计 防火规范的规定。 6.6.11 矩形风管采取内外同心弧形弯管时,曲率半径宜大于 1.5 倍的平面边长;当平面边长大于 500mm, 且曲率半径小于 1.5 倍的平面边长时,应设置弯管导流叶片。 6.6.12 风管系统的主干支管应设置风管测定孔、风管检查孔和清洗孔。 6.6.13 高温烟气管道应采取热补偿措施。 6.6.14 输送空气温度超过 80℃的通风管道,应采取一定的保温隔热措施,其厚度按隔热层外表面温度不超 过 80℃确定。 6.6.15 当风管内设有电加热器时,电加热器前后各 800mm 范围内的风管和穿过设有火源等容易起火房间 的风管及其保温材料均应采用不燃材料。 6.6.16 可燃气体管道、可燃液体管道和电线等,不得穿过风管的内腔,也不得沿风管的外壁敷设。可燃气 体管道和可燃液体管道,不应穿过通风、空调机房。

  本条文是考虑实际运行中通风、空调系统在非设计工况下为调节通风机风量、风压所采取的措施。采用 多叶式或花瓣式调节阀有利于风机稳定运行及降低能耗。对于需要防冻和非使用时不必要的空气侵入,调 节阀应设置在设备进风端。如空调新风系统的调节阀应设置在新风入口端。 6.6.9 多台通风机并联止回装置的设置。

  规定本条是为了防止多台通风机并联设置的系统,当部分通风机运行时输送气体的短路回流。 6.6.10 风管布置、防火阀、排烟阀等的设置要求。

  与通风机、空调器及其他振动设备连接的风管,其荷载应由风管的支吊架承担。一般情况下风管和振动 设备间应装设柔性接头,目的是保证其荷载不传到通风机等设备上,使其呈非刚性连接。这样既便于通风 机等振动设备安装隔振器,有利于风管伸缩,又可防止因振动产生固体噪声,对通风机等的维护检修也有 好处。防排烟专用风机不必设置柔性接头。 6.6.8 通风、空调设备调节阀的设置。

  6.6.17 当风管内可能产生沉积物、凝结水或其他液体时,风管应设置不小于 0.005 的坡度,并在风管的最 低点和通风机的底部设排液装置;当排除有氢气或其他比空气密度小的可燃气体混合物时,排风系统的风 管应沿气体流动方向具有上倾的坡度,其值不小于 0.005。 6.6.18 对于排除有害气体的通风系统,其风管的排风口宜设置在建筑物顶端,且宜采用防雨风帽。屋面送、 排(烟)风机的吸、排风(烟)口应考虑冬季不被积雪掩埋的措施。

  条文说明 6.6 风管设计 6.6.1 通风、空调系统选用风管截面及规格的要求。 规定本条的目的,是为了使设计中选用的风管截面尺寸标准化,为施工、安装和维护管理提供方便,为 风管及零部件加工工厂化创造条件。据了解,在《全国通米乐 登录入口用通风道计算表》中,圆形风管的统一规格,是 根据 R20 系列的优先数制定的,相邻管径之间具有固定的公比(20√10≈1.12),在直径 100mm~1000mm 范围内只推荐 20 种可供选择的规格,各种直径间隔的疏密程度均匀合理,比以前国内常采用的圆形风管规 格减少了许多;矩形风管的统一规格,是根据标准长度 20 系列的数值确定的,把以前常用的 300 多种规 格缩减到 50 种左右。经有关单位试算对比,按上述圆形和矩形风管系列进行设计,基本上能满足系统压力 平衡计算的要求。金属风管的尺寸应按外径或外边长计;非金属风管应按内径或内边长计。 6.6.2 风管材料。 规定本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火灾蔓延。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的规定,体育馆、展览 馆、候机(车、船)楼(厅)等大空间建筑、办公楼和丙、丁、戊类厂房内的通风、空调系统,当风管按防火分 区设置且设置了防烟防火阀时,可采用燃烧产物毒性较小且烟密度等级小于等于 25 的难燃材料。 一些化学实验室、通风柜等排风系统所排出的气体具有一定的腐蚀性,需要用玻璃钢、聚乙烯、聚丙烯 等材料制作风管、配件以及柔性接头等;当系统中有易腐蚀设备及配件时,应对设备和系统进行防腐处理。 6.6.3 通风、空调风管管内风速的采用。 本表给出的通风、空调系统风管风速的推荐风速和最大风速。其推荐风速是基于经济流速和防止气流在 风管中产生再噪声等因素,考虑到建筑通风、空调所服务房间的允许噪声级,参照国内外有关资料制定的。 最大风速是基于气流噪声和风道强度等因素,参照国内外有关资料制定的。对于如地下车库这种对噪声要 求低、层高有限的场所,干管风速可提高至 10m/s。另外,对于厨房排油烟系统的风管,则宜控制在 8m /s~10m/s。 6.6.6 系统中并联管路的阻力平衡。

  6.6.1 通风、空调系统的风管,宜采用圆形、扁圆形或长、短边之比不宜大于 4 的矩形截面。风管的截面尺 寸宜按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 的有关规定执行。 6.6.2 通风与空调系统的风管材料、配件及柔性接头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的有关规定。当输送腐蚀性或潮湿气体时,应采用防腐材料或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 6.6.3 通风与空调系统风管内的空气流速宜按表 6.6.3 采用。

  于排气。 6.6.18 对排除有害气体排风口及屋面吸、排风(烟)口的要求。

  对于排除有害气体的通风系统的排风口,宜设置在建筑物顶端并采用防雨风帽(一般是锥形风帽),目的 是把这些有害物排入高空,以利于稀释。

  严寒地区,冬季经常下雪,屋顶积雪很深,如风机安装基础过低或屋面吸、排风(烟)口位置过低,会很 容易被积雪掩埋,影响正常使用。

  风管检查孔用于通风与空调系统中需要经常检修的地方,如风管内的电加热器、过滤器、加湿器等。 随着人们对通风与空调系统传播细菌的不断认识,特别是 2003 年“非典型肺炎”后,我国颁布了《空 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 19210。对于较复杂的系统,考虑到一些区域直接清洗有困难,应开设清洗孔。 开设的清洗孔应满足清洗和修复的需要。 检查孔和清洗孔的设置在保证满足检查和清洗的前提下数量尽量要少,在需要同处设置检查孔和清洗孔 时尽量合二为一,以免增加风管的漏风量和减少风管保温工程的施工麻烦。 6.6.13 高温烟气管道的热补偿。强制性条文。 输送高温气体的排烟管道,如燃烧器、锅炉、直燃机等的烟气管道,由于气体温度的变化会引起风管的 膨胀或收缩,导致管路损坏,造成严重后果,必须重视。一般金属风管设置软连接,风管与土建连接处设 置伸缩缝。需要说明此处提到的高温烟气管道并非消防排烟及厨房排油烟风管。 6.6.14 风管敷设安全事宜。 本条规定是为防止高温风管长期烘烤建筑物的可燃或难燃结构发生火灾事故。当输送温度高于 80℃的 空气或气体混合物时,风管穿过建筑物的可燃或难燃烧体结构处,应设置不燃材料隔热层,保持隔热层外 表面温度不高于 80℃;非保温的高温金属风管或烟道沿可燃或难燃烧体结构敷设时,应设遮热防护措施或 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 6.6.15 电加热器的安全要求。 规定本条是为了减少发生火灾的因素,防止或减缓火灾通过风管蔓延。 6.6.16 风管敷设安全事宜。强制性条文。 可燃气体(煤气等)、可燃液体(甲、乙、丙类液体)和电线等,易引起火灾事故。为防止火势通过风管蔓 延,作此规定。 穿过风管(通风、空调机房)内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管道一旦泄漏会很容易发生和传播火灾,火势也容易 通过风管蔓延。电线由于使用时间长、绝缘老化,会产生短路起火,并通过风管蔓延,因此,不得在风管 内腔敷设或穿过。配电线路与风管的间距不应小于 0. 1m,若采用金属套管保护的配电线路,可贴风管外 壁敷设。 6.6.17 通风系统排除凝结水的措施。 排除潮湿气体或含水蒸气的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有时会因其温度低于露点温度而产生凝结水。为了防 止在系统内积水腐蚀设备及风管、影响通风机的正常运行,因此条文中规定水平敷设的风管应有—定的坡 度并在风管的最低点和通风机的底部排除凝结水。 当排除比空气密度小的可燃气体混合物时,局部排风系统的风管沿气体流动方向具有上倾的坡度,有利

  通风与空调系统安装完毕,必须进行系统的调试,这是施工验收的前提条件。风管测定孔主要用于系统 的调试,测定孔应设置在气流较均匀和稳定的管段上,与前、后局部配件间距离宜分别保持等于或大于 4D 和 1.5D(D 为圆风管的直径或矩形风管的当量直径)的距离;与通风机进口和出口间距离宜分别保持 1.5 倍 通风机进口和 2 倍通风机出口当量直径的距离。

  在国家现行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 中,对 风管的布置、防火阀、排烟阀的设置要求均有详细的规定,本规范不再另行规定。 6.6.11 风管形状设计要求。

  为降低风管系统的局部阻力,对于内外同心弧形弯管,应采取可能的最大曲率半径(R),当矩形风管的 平面边长为(a)时,R/a 值不宜小于 1.5,当 R/a<1.5 时,弯管中宜设导流叶片;当平面边长大于 500mm 时,应加设弯管导流叶片。 6.6.12 风管的测定孔、检查孔和清洗孔。

  注:1 表列值的分子为推荐流速,分母为最大流速。 2 对消声有要求的系统,风管内的流速宜符合本规范 10.1.5 的规定。

  6.6.4 自然通风的进排风口风速宜按表 6.6.4-1 采用。自然通风的风道内风速宜按表 6.6.4-2 采用。 表 6.6.4-1 自然通风系统的进排风口空气流速(m/s)

  把通风和空调系统各并联管段间的压力损失差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是保障系统运行效果的重要条件之 一。在设计计算时,应用调整管径的办法使系统各并联管段间的压力损失达到所要求的平衡状态,不仅能 保证各并联支管的风量要求,而且可不装设调节阀门,对减少漏风量和降低系统造价也较为有利。根据国 内的米乐 登录入口习惯做法,本条规定一般送排风系统各并联管段的压力损失相对差额不大于 15%,相当于风量相差不 大于 5%。这样做既能保证通风效果,设计上也是能办到的,如在设计时难以利用调整管径达到平衡要求 时,则以装设调节阀门为宜。 6.6.7 对通风设备接管的要求。